人民网>>人民日报>>第十一版 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2003年12月11日


创新的“术”与“道”(今日新语)

    乔兰

    在10日的“创新案例系列讲座”上,有学生问数学家吴文俊:青年学子应该怎样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创新。吴文俊在科学界是出了名的厚道人,很不“出彩”地来了句大实话:你可以从别人身上得到很多启发,但主要恐怕还得靠自己下苦功夫。
    此言一出,会场后排的两位听众忍不住议论起来。
    甲:要我说,老先生这话说得太谦虚了。你想想,他前20年研究拓扑学,在当时可是西方数学最顶尖的学问,“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哪一条不是创新的结果?后几十年突然转向,钻到东方数学的故纸堆里,居然又趟出条数学机械化的路子来,可说是学贯中西的创新大家啊!
    乙:没错,如果要总结创新模式,吴先生至少占了两条,一是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在较差的科研条件下大胆突破;一是视野开阔,善于在两大不同数学体系间发现它们的契合点,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吴先生大概觉得,这些东西归根结底还是属于“术”,而非“道”。
    乙:今天我们把“创新”放得很高,这是对的,因为很多人习惯了落后,习惯了跟在人家后面拾遗补缺,让他们树立创新的意识,很有必要。有了创新的意识之后,剩下来其实主要还是一个态度问题。你仔细想想,什么叫创新?给你一个难题,你首先要了解类似的问题以前是否有人解决过,把这些办法都找来试一遍,发现不行,你就只好自己想办法,直到最后,办法找到了,你也就创新了。世界上从来没有脱离实际问题的创新,脱离实际问题谈创新,那样的“创新”只能是口号。
    甲: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吴先生的问答其实抓住了创新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意识和态度。具备了这两者,创新便会水到渠成?
    乙:“曾经沧海难为水”,世间许多博大精深的道理,听起来的确平实无奇。18岁看《三国演义》、《红楼梦》和80岁看《三国演义》、《红楼梦》,你都可以说自己看懂了,但其间的程度和境界,可是大大的不同啊。
    


    《人民日报》 (2003年12月11日 第十一版)


字号 】 【关闭窗口
打印版 察看感言 Email推荐

热门评论文章

请 注 意
  1.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关键词: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mailto:info@peopledaily.com.cn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