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入收藏进入旧版
重要通知
· 关于公布2003年度“青年技术创新百点计划”成果评审结果的通知
· 关于公布2003年度“青年技术创新百点计划”成果评审结果的通知
· 关于公布《企业信息化论文》征集活动论文评审结果的通知
· 天下讲坛:城市社区治理经验分享
· 关于开展“北京市首届家庭主页设计大赛”活动的通知
更 多...
首都科技网 > 科技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吴文俊
------中国古代数学辉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最后一课

2003-5-20阅读次数:

  一向强调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吴文俊院士,今天在北京中国科技馆阶梯会议厅,面对数百位中外数学家从头至尾用熟练的英语作了题为"中国古算与实数系统"的演讲。

  早在文革期间,由于作学问比较难,吴老就开始大量阅读古书,致力于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1977年,他发表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明确指出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也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1987年,他发表了更加重要的《中国传统数学的再认识》,引起了数学界的极大兴趣。这是对数学史正本清源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数学曾有过辉煌成就。

  翻开历史,中国曾经是一个数学的国度。祖冲之、刘徽、《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四元玉鉴》等一批大家和著作,使中国数学曾经处于世界巅峰。正是由于这些辉煌,吴老常说:中国数学,不仅要振兴,更要复兴。

  特意从国外赶来的数学家王东明,以其首批师从吴老研究机械化数学的经历,向记者说起吴老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情怀,赞不绝口。他说:吴先生一直非常推崇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今天吴先生讲的这个实数系统就更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在这一方面比西方早了1500年,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吴先生认为,宋元之前我国的数学是非常发达的,我们当时的研究已经很接近现代数学中先进的理论了,但是很遗憾,由于宋、元时代,中国数学的发展中断,使中国总是与重大的数学发现擦肩而过。

  当记者向王东明询问今天吴老所讲的实数系统时,他说,我们以前都认为实数系统是西方人发现的,而现在经吴老研究,实数系统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成果。

  数十年如一日,吴老探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他曾在拓扑学的领域里奋勇开拓。1958年,他开始对策论的研究;1967年,他专注于示嵌类理论与线性图平面的相关问题;1970年,又提出了 I量度的概念……当世界电脑发展初露端倪之时,他立刻把电脑与自己所研究的中国古代算术思想联系起来,从而开辟了一条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数学机械化-定理机器证明的道路。

  2001年,吴文俊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殊荣,他从所获5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中拨出50万元,设立"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用于鼓励并资助年轻学者研究古代中国与世界进行数学交流的历史,揭示部分东方数学成果如何从中国经"丝绸之路"传往欧洲之谜。

  走出会议厅,人们无不钦佩。吴文俊,一个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今天再次以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痴情,向世人宣讲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他不愧是"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人"。

  吴文俊

  数学家。上海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50年代在示性类、示嵌类等研究方面取得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一系列突出成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70年代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影响巨大,有重要应用价值,它将引起数学研究方式的变革。2000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作 者:延宏 王婷婷
发表评论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010-84636485/010-84650077-8306:010-84649879:bjkp01@bjkp.gov.cn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北京市科协网络中心
·地址:北京朝阳区小营育慧里4号3005室 邮编:100101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02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