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toBig5  
科技日报 经济特刊 创新周刊 计算机周刊 产经周刊 教育周刊 绿色周刊 医药周刊 区域周刊 中国园区
走近863 发现求索 星火富民 科技奥运 技术市场 科技交流 科技要闻 关于我们 欢迎订报 广告刊例
 
    首页>>>电子报首页>>>科技日报>>>前沿人物  
吴文俊:实现脑力劳动机械化

文/木易
   4月20日,在北京邮电大学50年校庆系列学术报告启动仪式上,笔者有兴见到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之父吴文俊先生。他正在为北邮师生做题为《脑力劳动机械化》的报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

  半个世纪里,吴文俊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间的差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当年,吴文俊深切地感受到:“对于数学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不可估量的方面是计算机对数学带来的冲击,在不久的将来,电子计算机之于数学家,势将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那样不可或缺。”

  于是,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毅然放弃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在抱孙子的年龄“不可思议”地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实现脑力劳动机械化,是吴文俊的理想和追求。他说:“工业时代,主要是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脑力劳动机械化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数学研究机械化是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起点,因为数学表达非常精确严密,叙述简明。我们要打开这个局面。”

  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因为“手工计算上千项的证明要几天功夫,用计算机1秒钟就可以完成。”

  

  

  

  

  

前一篇 后一篇

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法律声明|用户信息反馈|主编信箱|常见问题|网站信箱|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做任何连接和镜像
科技日报电子版编辑部制作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翔宇ICS内容发布系统
电话:58884112 FAX:58884035